清军入关之后,汉族人究竟有多惨?提到清朝,就想起《甄嬛传》《步步惊心》,所有的清宫戏中,清朝皇帝、王爷似乎都英俊潇洒,心系天下;然而在满清入关之初,留给所有汉人的,却是血色的阴霾,经久不散……清军入关之后,至少5000万汉人惨遭屠戮,光是正史所载的案例,就令人心惊。欢迎讨论历史,了解真实的历史,了解血腥的历史。
清军
满清入关
明末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本烂账,风雨飘扬的北京城先后送走了几位皇帝,大明、大顺相继灭亡,而最终掌握整个北京城的,是明朝叛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进来的满清军队。历朝历代的王朝更替都是血腥残暴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掌权者,像满清这样毫无人性。
当时清军入关究竟屠杀了多少人?清朝是后来的胜利者,所以这些阴暗面的历史,在史书上是无法保留下来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断当时清军犯下的恶劣罪行。
根据明朝的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整个明朝统治境内大约有6,000万人口。不过明朝登记人口数量的方式比较特别,只登记缴税的人口,还有相当多没有收税的人口是被隐藏在6,000万人口之外的。现代专家估计,明末时期的人口数量应该在1亿左右。
明代百姓
然而清朝初期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人口只有3,000万。当然灾难确实会导致人口锐减,但是锐减7,000万,显然是不大可能的。那么这7000万人中,除了因战乱而死的,剩下的人为什么都消失不见了呢?原因就是清军的屠杀。
清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是被历史悄悄掩藏的?一场场触目惊心的屠杀、残暴的镇压,以及淹没在血色长空中的四野哀嚎……清军入关之后最典型的两场屠杀:“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因何而起,清军又有多残暴?
清军
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这个名字乍一听仿佛扬州歌姬的娇声莺语,实际上却是满清军队为了统治中原所进行的一场残酷屠杀。对于中原的百姓来说,清军进入中原,不是简单地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毫无人性的侵略。所以当时一个名叫史可法的明朝将领,以扬州为据点进行了坚强的反清斗争。
然而时代的洪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史可法虽然心性坚定,但是无奈已经没有援军和补给,在奋力抵抗了30多天之后,清军大将多铎,终于攻破扬州城,史可法英勇就义。而清军恼怒于史可法和全城百姓的激烈抵抗,于是多铎下令,允许清军士兵在城内烧杀抢掠,史载“十日不封刀”。
清军
扬州十日
记录下这段残酷经历的人叫做王秀楚,是史可法曾经的幕僚。书中记载的情况是“腥闻百里”、“城中积尸如乱麻”。而当屠杀结束之后,收敛出的尸际总数达到了80万具。
“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80万汉人在此殒命;而清军并未就此收手,而是接连制造着几场血腥屠杀,其中以“嘉定三屠”最为胆寒。
顾名思义,“嘉定三屠”所发生的地点就在嘉定,也就是如今的上海市嘉定区。而“嘉定三屠”的起因,其实非常简单。汉族百姓非常抗拒满清的统治,而满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剃头令”,要求汉族民众剃成像满清一样的辫子头。
剃头
剃头令
当时因“剃头令”所引起的屠杀比比皆是,而嘉定则是发生屠杀最为严重的一个地方。反清人士皆揭竿而起,在嘉定组织了10万民众抵抗清军。当时已经归顺清朝的一位明将李成栋,则率领五千精兵前来镇压。10万民兵很快溃败,嘉定城破,李成栋率军在城内进行了一天的屠杀。
李成栋率军扬长而去之后,在大屠杀中逃至城外的幸存者,回到城中继续反抗,李成栋闻讯回到嘉定再次血洗,当时很多百姓都没想到李成栋回在此返回,在睡梦中就被砍杀致死,这就是发生在嘉定的第2次屠杀。
清军
嘉定三屠
第3次屠杀发生在20多天之后,当时明朝在南方有南明势力,想要攻占嘉定城,城内百姓纷纷响应,导致城内的清军守军溃败出道。而李成栋再次领兵反扑,将守在城中的南明将领和城中的百姓屠杀殆尽。这就是所谓的“嘉定三屠”。
有没有研究历史的专家说真实的清军入关是否这么血腥呢?
不懂历史就闭上你的嘴,5000万人遭屠杀,你想啥呢,别说古代需要一刀一刀的砍,就算是现代用枪杀得杀到什么时候。何况满清入关基本上很顺利,多数人都是选择与满清合作,可以说顺利的让人起飞。当然个别地方反抗激烈,也发生了屠杀事件,但不排除是汉人杀汉人。一亿人口降到3000万,原因很简单,明末天下大乱,谁还傻乎乎的留在原地等死,早都跑了,很多躲进了深山老林,很多投靠了地主做个佃户混口饭吃。当清去普查人口时,在册的也就3000万了,其他全跑了,或者拒绝入册。毕竟清刚刚建立,没心思管这些流民。
清军入关后,平民的生活情况遭受了极大的压迫和痛苦。据历史记载,清朝入关后,其统治者对于汉族平民采取了种种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相当大的社会灾难。
一、 社会经济压迫
在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时期,新的统治者把重点放在稳定自己的统治上。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限制和禁止商业和手工业活动,征召士兵和军需品等,导致经济衰退和萎缩。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失去了他们的生计,随之而来的是城乡贫困的加剧,特别是北方普遍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
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政策,1500万左右的人死于饥荒和瘟疫,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民众几乎都饱受着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穷人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屋、土地和财产来支付赋税,甚至有些人不得已以自己的孩子为肉票,卖到别的地方换取粮食。这些陋习和苦难被形象地称为“卖儿饱”。
二、 社会政治压迫
除了经济压迫外,平民还受到了严重的政治压迫。在清朝的早期,新的统治者对汉族平民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态度。他们不断地打击汉族人,通过削弱汉族势力和文化,以及推行“胡化”政策,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此外,他们还采取了种种的宗教迫害,对于佛教和道教等各种宗教,都进行了打压和限制。
三、 士兵征发和军阀割据
在清朝统治时期,他们不断地把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召为强制性的军队服务。这使得这些人失去了他们的自由和生计,并且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种负面影响。同时,清朝后期,很多地方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情况,他们往往对于平民采取残酷的压迫政策,使得平民更加处于困苦的境地。
四、 数据分析
关于清朝入关后平民的痛苦生活,也有数据可循:
1. 饥荒和瘟疫
据史料记载,自清朝入关以来,中国北方曾发生过多次饥荒和瘟疫,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642年至1650年的大饥荒,据估计,当时北方地区有5000万人口,其中有1500万人死于饥荒和瘟疫,死亡率达到三分之一。
2. 数据表明汉族平民生活不稳定
根据清朝编写的一些档案,估计自清朝入关后,整个社会的总人口数量大约为1.5亿左右。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人口数量下降到了1.3亿左右,这表明了整个社会的不稳定以及人口流失的情况。
综上所述,清朝入关后,平民遭受了极大的社会压迫和痛苦,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生计,并且遭受了贫困、疾病和死亡的折磨。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局面,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历史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教训。
满族人包括蒙古族人和朝鲜族人,甚至包括山海关以外的汉族人,攻不下山海关的。
山海关被攻打下来,是李自成在北京称皇帝以后,惹了吴三桂。由吴三桂投降了满清政府,才使满清得以入关进驻北京的。
吴三桂带领的汉八旗,一路追杀李自成,就把整个中国归清朝了。仅在江苏浙江一带遭到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抵抗,在那里杀了很多的老百姓。其他地方都是跑马圈地,就归清朝了。
明朝是由李自成推翻的,清朝是打跑了李自成,灭了李自成,才成立的。清朝与明朝没有太大的关系。
不过李自成建立的王朝,只存在了几十天,就由吴三桂带领的清军追杀的全国乱跑,顺便把整个中国归了清朝。
满族人口总共才40来万,去掉老幼人口,再去掉女人,壮年的男子没有多少了,这点壮年男子被分配到各个地区当地方长官还不够呢,怎么去杀汉族人呢?
把满清政府以及满族人说的很恶劣,是孙中山领导推翻满清政府时候的一种宣传语。
实际上的中国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刚接触清朝的时候,都抵抗满族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政策。然而到了清朝衰败时期,让人们剪辫子的时候,人们又不愿意了。可见认同了满清政府,把自己归属于满清的子民了。也就是拥护满清政府的。
因此到了民国中期,正统的中国人,身穿长袍马褂,留着一头披肩发。
甚至蒋介石戏耍李宗仁的时候,开会说穿军装,开完会照相的时候,蒋介石身穿长袍马褂,坐在屋里的唯一椅子上,李宗仁穿着军装站在蒋介石的旁边合影照相。对于蒋介石和李宗仁来说是两个人和谐表示。但是局外人看到照片的内涵是,李宗仁是蒋介石的保镖。
可见蒋介石时代,长袍马褂是正统的服装,西装革履是服务员的装扮。
而长袍马褂是满清人以后,中国人的服装式样。
1840年以前的清朝,不仅仅是中国的最富裕的时期,更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地方了。因为欧洲人到中国来进行公平贸易的时候,全世界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
这样全世界白银告急,英国在印度的荷兰的公司,就联合欧洲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使白银开始流出中国。
中国人不愿意了,就由林则徐去虎门销烟,销烟成功以后,欧洲列强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战争。这就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遭到世界各国的抢劫。这样中国才沦为东亚病夫,抢劫了一百多年,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了。
因而人们说起旧中国,指的都是被抢劫以后的中国。而不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清朝政府和满族人的腐败,也是被抢劫以后的事情。孙中山推翻的是这个时候的满清政府。
历史的真实是,玩生产制造的贸易游戏,世界范围内没有人能玩过中国人的。然而玩不过公平贸易的人急了眼,就用战争的方法打中国,中国打不过就失败了。
不训练人们去打仗,仅训练人们生产制造自己需要的产品物品。这样的人群不是好人群吗?
不训练人们生产制造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物品,训练人们去打仗,这样的人群是好人吗?
隔着几万海里来中国打仗,把中国打败了是强大吗?
看历史要看大格局,细节基本上都是瞎编乱造的。
你的邻居一天到晚都做什么,知道吗?你的上级都做了些什么?你清楚吗?那么清朝政府的宫廷内斗,怎么就这么清清楚楚呢?不是瞎编乱造,能这么细致吗?
不知道事哪位大明白天天说清朝对汉族不好真的不好么?那就说一下明清时期对汉族人的对比
不光印度有种姓制度,咱们也有,这个灭绝人性的制度就来源于得国最正,远迈汉唐的明朝,制定者就是常被某些人誉为千万古一帝的朱元璋。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贱民五个等级,而大明朝也毫不逊色,也有五个等级。
第一等:朱家皇族。清朝于天下之力供养八旗子弟被人诟病,但八旗子弟好歹承担打仗的任务,虽然后期是遛鸟吸大烟的废物,但是前期还是比较生猛,为清朝开疆拓土,奠定今天版图基础。而明朝这个历代财政最穷的朝代,以天下之力供养的朱家子孙,就完完全全是一群寄生虫,自己本身就是大地主,还从生下来就可以领取大量的宗氏俸禄,他们每天不干任何工作,就只做三件事: 吃饭, 造人,欺压百姓。
第二等:士绅阶级,通俗点说就是当官的,他们执掌朝政,良田万亩,腰缠万贯,却不用交任何赋税徭役,是仅次于老朱家的天下第二大地主。
第三等:民户。这个阶层虽然也是平民百姓,但好歹还有人身自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可以通过经商赚钱,虽然希望很渺茫,但总有翻身的机会。
第四等:军户、匠户、胥吏。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除了民户自由点,其他各户籍世代不得流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自己啥职业,子孙后代也只能是啥职业。这样的政策下,军户成了军官的农奴,匠户成了没报酬的手工业者,苦不堪言。胥吏其实也是贱籍,世代不能科举,但好歹人家是衙门里的办事员,地位的权利大,比后面等五等人日子幸福太多了。
第五等:贱籍。这类人世代操持贱业,永世不得翻身,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 甚至还有世代住船上都不能上岸生活。比较有名的有乐籍,浙江的渔户,广东的胥民,绍兴的堕民。他们的来源很多,有陈友谅、张士诚部署军队的子孙后代,也有明初四大案涉案官员的妻儿,建文帝旧臣妻儿等等这些忍一辈子只能做贱籍职业永远没有翻身机会
朱元璋妄想把天下都变成朱家一家一姓的天下,不仅对官员士绅狠辣,更对百姓狠辣,也终于给他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患。明朝灭亡时朱家子孙被农民军和清朝屠戮的干干净净,幸存的朱家子孙不得不隐姓埋名,成为历代亡国后命运最凄惨的皇氏家族。
湖广总督杨宗仁给雍正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报告什么大事呢?其实啥事没有,纯粹就是请安,向主子问好,让主子保重龙体。雍正又是怎么批复的呢?按说,这种无病呻吟、没事找事的奏折,皇帝大可扔到垃圾篓里,不用管它。不过,雍正还是批复了2个字——“朕安”。值得玩味的是,雍正还改了杨宗仁奏折中的2个字。在落款中,杨宗仁自称“奴才”,雍正改的便是这2个字,涂掉,在旁边写了一个“臣”字。
实际上清朝时期,汉人真实情况处境也不错,当然大多数普通人肯定没有满人强,但满人待遇也不是白拿,满人参军比例非常高,注意是比例,绝对数肯定咱汉人多,而那时参军是真要打仗的,新疆、西藏、喜马拉雅山、尼泊尔、缅甸、越南、俄罗斯等等都有大量为国捐躯的战士。
这也就导致,满人从清初几十万人,200多年下来到清末不过100多万人,增长3倍多,远低于汉人从清初几千万增长到清末4亿多,近十倍。
那些天天攻击什么血腥压迫的,为何汉人人口增长率的比满人还快几倍?
下面正文。主要从乌纱帽、民生和移民角度说
先说说乌纱帽,汉人大学士(相当于相国)比比皆是,还出现刘统勋刘墉父子、张英张廷玉这种赫赫有名的父子双相,甚至出现了浙江海宁陈家这种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这样的世家望族。
据《清代职官年表》统计,清朝军机大臣,共有147名,其中满63人,蒙古11人,汉73人。著名的有张廷玉、鄂尔泰、和珅、奕䜣、荣禄、张之洞等人。他们在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中挑选。下设军机章京,规定满员16人、汉员20人,共36人,著名人物有舒赫德、赛尚阿、陈孚恩等人,军机章京不设书吏等具体办事人员,以保证办事的机密。
再举个例子,封疆大吏,八大总督之首,掌握京城命脉的直隶总督,200多年来的历任名单,大家可以查查,几乎都是汉人,满人一共才有几个。
实际上根据大清律,对于误伤致死的案件,一般不会判处死刑,即使判了死刑,也是“绞监候”,死刑缓期执行,留待来年秋审或者朝审再做判决。囚犯很有可能逃过一死。但乾隆规定对待洋人从严处理。而民人老百姓犯案则按大清律依法处理。
就这一件事,恐怕没几个网友知道,要是发生在明朝恐怕早就吹上天。
反观,明朝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明朝中前期汉人百姓究竟有多值钱?
明朝中前期1468年,发生日本人在华杀人案。日本人麻答二郎大庭广众之下用刀杀死老百姓。大明皇帝朱见深决定“追银十两,给死者之家埋葬。”,区区十两银子了事。这里要说明一下,对方日本人是个外使,不偿命可以理解,但是起码要重罚一下,赔个十两丧葬费,埋汰人呢?
再来说说民生
赈灾、平民抚恤金、御赐养老,招民开垦等等
清朝中前期,给老百姓赈灾非常舍得花钱,几十万两、百万两的赈灾力度,前无古人。甚至给起了抚恤金,见过古代有几个皇帝能给老百姓发抚恤金的?
例如:平阳府地震死难者每人2两银子、伤员也有银子领、房屋倒塌者官府出钱修筑、豁免赋税,设立粥厂等等
请问你想做人还是五年畜生都不如?
你知道清军入关的时候,汉族民众有多惨吗?看看史书的记载吧!
【九月】
清兵约西人大举,分入西协墙子岭、中协青山口。墙子岭险峻,因蚁附而上,三日夜始入内地,人俱困乏;竟无人袭击之者。总兵吴国俊守墙子路,战败走密云;总督蓟、辽兵部右侍郎吴阿衡败没于密云。
初,监视太监邓希诏诞日,阿衡及国俊等俱趋贺;闻警,仓猝而回,调御失措,故及于难。清兵入墙子路,待青山之众以越迁安、薄丰润;辽东副总兵丁志祥、窦浚等来援,夜战,清兵稍退,引而南下。
【十月】
冬十月庚寅朔,戒严京师守备。征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留巡抚方一藻、朱国栋、陈祖苞分守。命总督宣、大卢象升以总兵杨国柱、虎大威进易州,其出左;且陛见。移青、登、莱、天津之兵出其右;檄总兵刘泽清以山东兵遏其前,高起潜为应援。
辛卯(原文为癸卯。或系癸巳之误),召文武大臣及总督卢象升于武英殿,上问象升方略;对曰:“命臣督师,臣意主战!”
上色动久之,不怿曰:“朝廷未云抚,乃外议何遽信也?”
象升因言“清势甚盛,事机难料;或偪陵寝以震人心,或趋神京以撼根本,或分出畿南扼我粮道。我集兵备之,则寡发而多失;分兵四应,又散出无功。兵少不备、食少生乱,事皆可虑!”
上壮之,命出与杨嗣昌议。象升甫言战,嗣昌消阻齕不能语,徒戒勿浪战。象升径起,别还昌平。
甲午,象升以兵三万扼昌平。时清兵日南,不可遏;象升日召诸帅,约曰:“刃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
令各选劲卒,期八月十五夜分四路袭营;高起潜遗书阻止。象升请分兵,杨嗣昌以宣府、大同、山西兵属象升——号二万;象升誓师于巩华城,刻期赴,即慷慨涕下如雨。嗣昌不能平,亦思有以阻之,奉命令赴通州就起潜,不应;嗣昌又促之,象升叹曰:“嗣昌不过授意总监挠我师期耳!”
恚甚。会嗣昌赴军中,象升曰:“公等坚意抚款,独不言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且象升握尚方剑,今日愿唯唯从若议,袁崇焕之祸且立至!纵不畏祸,宁不念衰衣引绋之身,又不能移孝作忠、奋身报国;将忠孝胥失,何颜面立人世乎!”
嗣昌色战,既而曰:“公误矣!谁言抚者?”
象升曰:“周元忠赴彼讲款,数日往来。其事始蓟镇督监受成于公,通国共闻;谁可讳也!”
周元忠盖瞽人卖卜者,善辽人;故遣之。清时亦以事重大,乃令瞽者讲款,不信,欲斩;元忠乞哀,乃止。时上忧甚,嗣昌密奏曰:“臣惟不南耳。果尽南,不果捐数十城;我援师麇集,可使只轮不返。”
上善之。
壬寅,撤召孙传庭、洪承畴入援。
甲辰,高起潜部将刘伯禄兵败于芦沟桥。
戊申,命诸大臣分守都门。
云南道御史郭景昌因召对,言杨嗣昌调度失宜,并列太监高起潜备御失策状;上不答。景昌退,上书劾“嗣昌事小乐天之说起,而遂无事大畏天之心,致边备日弛,将士观望,互相欺饰。彼自谓有学有才,实一无胆无识之小人耳。盖学不知尽忠竭孝,学之蠹也;才以供饰奸掩非,才之贼也。闻入口,魂魄堕地,手足无措;托言轻战,必误封疆!迨屡深入,失机位。况言未必入,今已至口矣;又言清无火器,今且载炮入矣。唯乞皇上立诛嗣昌,正其误国之罪!”
疏上,不问。
【十一月】
十一月辛酉,京师闭门自守。
癸亥,清兵寇良乡、高阳、涿州,向河间。自入塞,分四道:一趋沧灞,一趋山东济南,一趋临清,一趋彰德、卫辉。
丙寅,召对文武大臣,并召工部给事中范淑泰。淑泰曰:“今兵已临城,尚无定议;不知战、款何出?”
上问“谁款?”
曰:“外间皆有此议。”
上深忧饷诎,寺丞戈允礼因言借贷;淑泰曰:“戎事在于行法;今法不行而忧饷,即雨金、雨粟,亦有何济!”
上曰:“朝廷之上,何尝不欲行法!”
大学士刘宇亮自请视师,上壮之;旋又自改“察阅”,上不怿。
以翰林院编修杨廷麟为兵部赞画主事,赴总督卢象升行营。先是,廷麟上言:“陛下有大臣,无御侮之才。高起潜、方一藻曰“当款”,嗣昌亦曰“当款”;吴阿衡曰“款必可恃”,嗣昌亦曰“款必可恃。”
表里煽谋,宣情泄弱,闻之咸有侮心。一旦东西合约,墙岭失守,款之误国遂至此极也!唯冀陛下赫然一怒,明正“言款”之罪。谕督臣集诸路援师,不从中制;其先在择士,其次在据势,其次又在用间。今事鲜任人,而端任嗣昌闻人语战色变。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陨恨!国有若人,岂社稷之福哉!”
既改官从军,象升谓廷麟曰:“寇势甚盛,官兵趣之,不返山陵,即追京师。我兵寡食乏,不战,益轻我;如战,必生他端。公为我往真定,与诸臣守,乞粮;我且悉兵,誓一死报国耳”
丁卯,清兵薄景州。太监刘元斌闻召,走德州。
【孙承宗殉国】
清兵入高阳,少师大学士孙承宗死之。始,清兵攻三日,且退;凌晨,噪城下,守者亦噪。军中某善兵法者曰:“此城易破也!”
承宗被执,自经。子尚宝司丞钥、贡士鉁等俱死,知县雷之渤遁免。承宗,万历甲辰廷试及第;生平博涉群书,尤谙兵书。总理关边时,整顿兵马,按行险隘;用辽士抚西人,甚有功于边疆。承宗既殉难,之渤宣言孙相故靳饷生变;当事惑其说,未恤。己卯,始复原官,予祭九坛,赠太傅。
己酉,清兵入衡水、武邑、枣强、鸡泽、文安、霸州、阜城。
甲子,括废铜铸钱。
清兵薄德州,渡河历临清,分道:一趋高唐、一趋济宁,合于济南。
【十二月】
十二月辛卯,命大学士刘宇亮督察各镇援兵。夺卢象升兵部尚书,仍同高起潜戴罪。初,欲以孙传庭代象升,薛国观、杨嗣昌奏“易帅恐缓期,不若留象升责其后效。”
乙未,吏部尚书商周祚罢。
丁酉,命洪承畴入援。时清兵连破平乡、南河、沙河、元氏、赞皇、临城、高邑、献县。
戊戌,赐孙传庭尚方剑,总督各镇援兵。
庚子,大学士方逢年罢。
【卢象升战死巨鹿】
卢象升战于贾庄,败绩,死之。象升所部兵不满万,而清兵分道至,势甚盛。象升战庆都,斩百余级。总兵杨国柱、虎大威又接战,杀伤相当。象升锐志合兵,将伺其隙夹击之;而上督战甚急,象升遂分兵援真定,身至保定决战。至藁城,谓杨廷麟曰:“公回真定,力求高起潜相援。”
起潜不报;去营近五十里,意引兵走临清。象升将兵五千,乏食哀呼,莫之应。晨出帐,北向拜曰:“吾与尔辈并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
众皆泣。于是拔营兼程至贾庄击贼,射一骑殪之。清兵合围,象升军疾驰冲之,清兵退;象升曰:“今虽胜,彼必忿集乘我,慎勿怠!”
明日,清兵突象升营;象升曰:“谁为我取彼者?”
总兵虎大威驰战,不胜,且却;象升大呼曰:“虎将,今吾效命之秋也;毋自爱!”
乃招后骑皆往,奋力督战,身中二矢、二刃,犹号呼不已;马蹶,遇害——年三十九。大威、国柱皆溃围出。起潜闻之,欲西遁,皇遽还;东行二十里,植伏,师溃,仅以身免。大学士刘宇亮次定州,闻败,仆地,遂入保定总督孙传庭行营。而象升以嗣昌、起潜妒之,谓象升曰“实不死”;迨十五年,予祭葬,赠户部尚书,諡“忠烈”。
是役也,失亡万计。部将千总张国栋趋报嗣昌,嗣昌欲增饰象升退却状,据以上闻;国栋不肯承。嗣昌怒,搒掠倍至;终不易,奋身曰:“死则死耳,诬忠臣为逗留,义实不忍!”
初,象升与嗣昌争事时,斥嗣昌为秦桧;嗣昌怒曰:“君其自为岳飞!”
至是,果为嗣昌所陷云。
丁未,以总督兵败,削杨嗣昌三级,失城各官余世名、郑以诚、侯光国、叶梦熊逮下刑部论辟。
以御马太监边永清分守蓟镇西协。
兵部赞画主事杨廷麟以卢象升事闻,上谓:“大臣阵亡虽可痛悼,但恨其调度乖错!”
盖杨嗣昌中之也。太监高起潜惧并罪,遂讳象升死;嗣昌复遣帐下卒三人往,验报死状,切责之。二人因模棱以对;有俞某对复如前,竟杖毙焉。更命顺德知府于颖核之,颖曰:“日者从定州城外得尚书遗骸,杂刀中矢,血渍麻衣。”
上设祭泣,军民莫不雨泣。
清兵连入昌平、宝坻、平谷、蓟、霸、景、赵、清河、良乡。乙卯,入东昌。援师四集,俱观望莫敢击,中外切齿。丁乙,陷王田;知县杨初芳降,诸生桑开基死之。
【二月】
二月己丑朔,以司礼太监崔琳清理两浙盐课、各项赋税。
丙申,督察大学士刘宇亮削籍。清兵退,官兵复屯沧州、盐山;宇亮奏劾诸将不战,因及总兵刘光祚。而杨嗣昌谋逐宇亮,请诛光祚。适武清战捷,宇亮下光祚武清县狱以请,且告捷;上以劾、叙舛互,切责之,削籍——说者谓宇亮入光祚厚赂云。宇亮素善击剑,好谈兵;及在行间,迄无寸功。杨嗣昌南征不复、周延儒北讨殒身、李建泰西出辱及简书,一时谈兵诸相,皆无实效云。
【戊戌,诸奏斩三千余级。祖大寿、张进忠伏兵宝坻之杨家庄邀斩,亦奏千余级——大抵逃回难民也。】
清兵迂道,比还西至青山口,总兵陈国威于喜峰口却之。
庚子,晨刻,日旁有白丸,色微红;申刻,又黑气掩日,日光磨荡。久之,黑气始散。乙巳,保定天鸣。
癸卯,修撰刘理顺上言六事:作士气、矜穷民、简良吏、定师期、信赏罚、招胁从;上是之。
先是,贵州道御史王聚奎劾刑科右给事中陈启新缄末溺职;上怒,命议聚奎罪。左佥都御史李先春议:当夺俸;上不怿,谪聚奎山西按察司照磨,并罢先春。先春,前河南布政使,以翰林院编修林增志荐入;遂责增志,增志亦引罪。
【三月】
三月壬戌,清兵趋丰润,副总兵杨德政、虎大威御却之;京营各镇兵战于太平,塞北报捷。
丙寅,清兵至冷口,闻有备,引去;复出青山口。
戊辰,清兵尽出塞,计深入二千里,历五阅月,破七十余城,杀亲王、隳省会。中国援兵环合,未尝少挫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说明,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xiezha.com/question/720805715719413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