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国家是封建阶级压迫的工具,指实施统治的组织。也以国家为国之通称。《书》.《立政》有:“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述。又指西周。《韩非子》.《爱臣》有:“社稷将危,国家偏威。”句。指的是当时的诸侯国。
国家,国也。今指一个国家的整个行政区域。
旧说,地在天之下,故称大地为天下。古籍中以家、国、天下连称,指積家成国,积国成天下,故三代统一诸国,称有天下;由统一而分裂,称失天下。所说天下指全中国。统一天下,既统一全中国。《书》.《大禹谟》曰:“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天下,今指中国或世界。又指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家的人民政权,既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建立的新中国人民的天下!
在汉语中,“天下”是指中国或世界,如“心忧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天下并不太平”“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等等。有时也指国家统治的权力,如“我们老百姓要打下自己的天下”。国家是一个政治地理学名词,指拥有共同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的社会群体,由人民、领土和政府三要素组成。目前,全世界有197个国家。
我觉得,如果用封建传统观念来解释这一说法,似乎更好理解一些——
古人的观念中,天最大,天之下是为地、地就是俗称的天下,国家是天授予其子(也就是天子)的属地、所以国家是天子的。天授予天子权柄,是为了管理天下、彰显天意及公正,故而作为天子臣民、就应该顺天承命以平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所谓的心怀天下。
这种说法,当起始于‘国家’诞生之后的初期阶段,其中的封建思想最为严重,而随着社会的一再发展、国家和天下的定义会在不脱离原根本的基础上有所‘优化’,但其中的封建意味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消失,也唯有当国家和其之所属的一切‘臣民’真正意味上的完全融合、国家的定义才会真正的脱胎换骨。至于天下,只有当国家成为真正意义的国家时、只有当国家不再存在问题时,才能切实的谈及,否则也不过是为‘国家’服务而已。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国”,是指诸侯国,是区域的地方政权,“天下”,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所以清代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国家大事,跟每个人密切相关。看来,中国古代人理解“国家”,用的是“天下”的概念。
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国家,定义国家的,不是依据民族和血统,不是具体的某个区域,而是中华文明。“天下”,就是中华文明的共同体。不管是哪个民族,在哪块土地上,只要融入了中华文明体系,就是“天下一家亲”。所以,梁启超后来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只要是中华文明之光照耀的地方,
中华文明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同化能力,不管是哪个政权一时强盛,也不管这个政权是游牧民族或农耕民族,他们都会认同中华文明,并且努力争取自已在中华文明当中的正统地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说明,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xiezha.com/question/723323946574435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