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中心>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正文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推荐饮食原则 清淡为主,戒烟戒酒,不要吃已是血糖增高的食物,白糖、冰糖、红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蜜饯、奶糖、巧克力、水果糖、水果罐头、汽水、果酱、冰淇淋、甜糕点、蛋糕以及各种甜饮料、口服液、果汁等。这些食物或者饮料,都是应该尽量少吃的,如果要补充糖分,就应该从其他没有副作用的途径来补充。 许多糖友平时只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量,这固然重要,不过近来的研究表明,糖友同样也应当控制食盐量。 糖友日常饮食 1、适宜的水果类:苹果、梨、桃、橙子、柚、荔枝、樱桃、杨梅等,糖尿病人能食用黑巧克力和蓝莓。 2、适宜的五谷杂粮类:小麦、燕麦、荞麦、小米、玉米、大豆、黑豆、薏米、绿豆、豌豆、豇豆等等。 3、适宜的水产类:青鱼、泥鳅、蚌、蚬、黄鳝、蛤蜊、海参、田螺等等。
  • 2023-07-19
  • 34

六七十年代,是建设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为了改变被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人们不分昼夜地,人人甩开膀子,加油干。

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要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真的很不容易。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全靠劳动人民的一双手。当时国家的企业、工厂都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农民种田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什么都得靠农民一双手来解决。

生产队农田没有化肥,动员群众开展积肥造肥活动。收集各家各户的草木灰、人粪尿、鸡鸭猪牛屎等。用生产队的劣质稻草同收割来的青草一同沤制成农家肥。用于施入稻田作基肥。

秋季所有男劳动力上山铲草皮,待晒干后,把它集成堆,用火焚烧成山灰,待冷却后,挑到旱地里作小麦底肥。冬季群众冒严寒集中进行挑塘泥劳动,生产队所有旱地里,全部捕上一层塘泥。

挑完所有塘泥之后,生产队所有劳动力紧接着又要开展兴修水利活动。全村男女老少,挑着土箕,扛着铁锹、铁爬,浩浩荡荡的去兴修水库。

生产队长把整条水利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生产小组,由组长负责完成。当时组与组之间开展劳动竞赛,那个生产小组都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社员们起早贪黑的干,那个组都想竞争走在前面。社员们个个争先恐后,许多人天天挑担,肩膀上被扁担磨破了皮,天天挖土、铲土的人,两只手上都起了血泡。

生产队时期由于缺少足够的化肥和农药,缺少高产的优良品种,缺少科学种田技术。所以粮食平均产量还不够高,生产队分给农民的口粮,年年都有一至二个月缺粮。这时国家会从粮食主产省份,调一批粮食来粮食紧缺的地区,按每家分得口粮的基数,把国家送来的排价购粮证数分摊到各户,这才能弥补农民的缺粮。

由于粮食紧缺,生产队每年都要用一部分旱地来栽红薯,把收获的红薯分给社员,以充当一部分粮食。那时候的人们,食用油也很紧缺,市场上根本没有“油”买卖,粮管所的油,是国家公职人员凭票购买。所以人们做菜的用油,总是节省着用。

在生产队时期,大型养猪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户各家每年养两头肥猪,远远供应不了全国的食用肉量,所以那时候的肉还要凭票购买。水产品养殖业也没有发展起来,人们餐桌上荤菜吃得少之又少,都是菜园里种的蔬菜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超市里各式各样的荤菜、素菜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病人很少,是什么原因?”下面我再规结一下。

一、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因为劳动强度大,由于长期不停地劳动,体内消耗的能量多,所以那个年代的劳动者,肥胖的人少。大多数劳动群众,都身健力壮,人跳马跳的,能挑能吃,很少有三高病人的出现。

二、六七十年代,市场物资贫乏,人们吃的食物比较单调,大多数食物都是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很少吃上猪、牛、羊肉,与及鸡、鸭、鱼肉等,对于含脂肪高的荤菜食物吃得少之又少。所以那个年代的人们,体内没有多余的脂肪,身体都是小巧玲珑的,很少有肥胖者出现。没有肥胖人,出现三高病的人自然少之又少。

三、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贫乏,人们吃的食物单调,更谈不上有什么零食吃。连烧菜用的食用油都要省之又省,否则就有断货的可能。吃猪肉只能在一年“三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才能吃上少量的肉。人们体内对脂肪吸收量少,所以那时的人们患三高病的人少。

四、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少,思想单调,精神压力小,晚上休息时间长。使得人们少患病,所以患三高病人的特别少。

以上几点,是六七十年代三高病人少的主要原因。友友们有什么不同看法,可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首先是没钱看病,在家没有查出三高的条件。别说大人了,就是小孩害病也不一定去医院。记得小时候感冒了,大人就递给我一把谷子,在手中揉搓发热后用水喝下。胃里不舒服了就用针扎破舌头血管放血。家家户户的孩子出麻疹都不去医院,封闭在家闭风,不停地喝芫荽茶。大人头疼头晕都不会想到是三高问题,都是自己找个雪花膏瓶子,划着一根火柴放里,依靠热能吸附在皮肤上。拨过火罐后,很久皮肤都是黑紫的。其次是经常吃不饱,食物低营养。小时候一天吃两顿饭,做晚饭叫烧汤,吃晚饭叫喝汤。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别说三高了,1960年还产生很多肤肿病。其三是辛劳释放了摄取的热量。那时田间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冬闲时深翻土地,没有闲暇时间。锄地、耕地、割麦都是劳动强度很大,很少有胖子。城市里做工机械化程度比现在也差很远,人人希望上膘,但很少有胖人

答:六七十年代生活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低!家家户户粗粮为主,吃的蔬菜是土豆萝卜大白菜等,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多少回鸡鸭鱼肉!而且人民的所有食物都是绿色纯天然无公害,不打药不上化肥!所以当时人民得三高的基本没有!现在三高人群多和各种怪病多,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太高了!天天肉山酒海,小烧烤海鲜往死吃,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食物也往死造!香烟也往死了猛抽,啤酒白酒各种饮料也往死了灌!而且所有粮食蔬菜水果全上化肥打农药!各种食品添加剂乱用,所以造成了现在三高人群太多了!富贵病猛烈增长!回答完毕交卷了。

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普遍艰苦,饮食结构单一,劳动强度大,活动量也大,食品以清淡和粗粮为主,思想也很单纯,大家生活水平都相差不大,鲜有攀比而随遇而安,相比当下三高病人很少。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并且从重体力劳动中得到解脱,饮食上多以大鱼大肉而丰富多样,以车代步,附庸风雅。贫富悬殊,攀比心理,导致心态失衡,功利心强,生活压力大等,导致三高人群倍增,身体素质下降。

六七十年代一天挑八担贰佰去二公里路程牛粪去地里,现如今一天每人只挑一担牛粪去地里,三高的病人就很少见了、流汗排毒身体好、我朋友把一生积蓄房子抵押贷款借给朋友包铁路工程血本无归,想自己肥胖患上糖尿病对不起子女、一个人耕种十三亩十二亩土的稻谷和玉米做饲料喂五十头猪、苦战三年病好了,债还了、还节余七十万元,二个儿子各人三十万、自己留十万养老、十三亩田荒了十二亩地荒了猪不喂了天天散步玩了。

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国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政权的最困难的时期。国家刚脱离战乱、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百废待修,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人民的生活还处在逐渐改变的艰难困苦阶段。再则又是全国人民勒尽裤带投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水深火热的年代,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实行的是计划供应时期,那时期人民负重前行,而粮食紧张饭吃不饱,营养跟不上,就没有“三高”病理的岀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大幅度的富民政策的推行,人们的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吃的东西也是种类繁多,营养成分相当不错,日子过得比旧社会地主还好,加上现在的人们工作环境优越,劳动强度也不大,大都是在室内或车间手工操作,承受的工作压力小,运动量不足。臂如:过去的农民干的都是与天斗与地斗的开山劈水繁重活儿,而现在都是机械化操作。就是那个时代的干部也要下乡劳动,而现在都是在办公室调研完成等。正因为这样,现代人的“三高”富贵病较多。

现代人生活过得太好了,从而导致不少“三高”疾病。因此,我们要坚持适当运动,克服天生惰性,保持爱运动习惯,同时注意调节生活饮食,不要暴食暴饮,保持良好习惯,比如,抽烟、酗酒、熬夜饮食不节制。还要做好体检,杜绝病灶的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医疗工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如伤寒,小儿麻疹,唠病,性病,血吸虫病,不但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的传染病得到彻底的根治,旧中国缺医少药,人均寿命35岁,国家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医疗工作的投资,各个省,市,县都建起了人民医院,城市大的企业都有医院,小的企业有卫生所,农村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城市大医院坚持经常深入农村不但帮助农民看病,帮助人民公.创办卫生院,帮助大队培养赤脚医生,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对于基础的防治国是非常的重视,现在我们讲三高,过去常见的的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不多,这主要是和日常的生活,饮食习惯,社会环境,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关联,过去看病城市是免费的,农村的医疗费用也是很低的而且看病方便,城市职工可以随时就地进行血压检测,而且工厂每年都安排职工检查身体,经常开展群众性的的体育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质,社会风气好,人队群众劳益结合,加班少,每个星期都能正常休息1天,沒有压力,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得三高的不多,人的寿命也由35岁增加到65岁。

依我看,现在有少数的人是吃得好,耍得好,贪吃贪睡不干活,营养有些过剩,堆积在身体内了;相反有的又是听了一些医生的鬼话,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身体需要的不给,不需要的又不忌口,身体上失掉了应该的平衡,加上一些有毒食品的侵袭,三高病自然找上门来。

六七十年代的人吃的东西往往是当今人不吃或少吃的,比如肥肉大块,猜头肉,猪内脏和猪蹄牛蹄之内,啥都吃,特别老年人,吃点猪蹄花,吃点肥托托肉,心里反倒舒服,并不是那时缺肉吃,不少的农村家庭一年杀年猪两三百,不说三两天吃一回,杀猪以后总要吃几顿饱肉,猪上的东西什么没有装进肚子里,吃了就是没有事。

为什么那时农民一顿要吃斤多肉,吃了没事没有多少人得三高,现在有不少人吃菜多吃肉少还三高普遍,依我看是太缺乏劳动锻炼了,天天干农活的农民,无论男女,也无论是过去和现在,有几个挺着一个大肚子的?如果不劳动天天吃了就耍,肚子自然会大了起来,保证膘满肉肥。看我们队上那些中青年人,自从拆迁入城后,大肚子不断在增多。

得三高病的人主要就有上述这些原因,身上过多的脂肪消不去,血液循环不畅通;因少流汗,体内的有害毒素又得不到排除,六七十年代的人天天参加劳动,忙里忙外,吃得也普通,即使是大鱼大肉的吃,也难得三高,因为吃的东西被劳动消耗了。如今吃得好耍得轻闲的人不仅是三高,因此而得怪毛病的人也不在少数。

当然,也有例外的一些情况,比如像我类似的人,吃什么都不忌,吃得再好也长不出一个大肚子来,如今保持着标准化身材,因为在年轻时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图片来自百度)

一是,因为那时候的人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方式单一,饮食结构以膳食为主,每天吃的大鱼大肉和油脂少,不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

二是,那时候的人工作繁忙,而且劳动强度大,一辈子干了几辈子人干的活,身体吸收快,营养不堆积过剩,而且身体锻炼的时候很多,有利于身体健康。

三是,那时候的食品天然绿色,没有污染,没有添加剂,饮食安全。

那年代也有三高的人,只是医疗条件差,没有健康体检意识,人死了也不知道得的什么病。现在三高的人剧增主要原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吃的太好,吃的太饱了。中国人几百年来都是在缺乏营养中度过,突然大鱼大肉随便吃,身体内循环不适应,所以三高的人多了。

提问者可能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候的艰难岁月。当时的人民生活水准特别是农民真的很穷,很多地区一个普通农民拼死拼活干一年,连100元人民币都挣不来。就连生存的基本条件吃饭都有困难,又怎么能去看病?不看病,又怎么能知道有没有三高呢?我们村里八十年代以前,没有听说过任何人住过医院。大部分人没有活到60岁就去世了。临终前能吃上一两付中草药也就知足了。

在说说当时的医疗条件,我们居住的人民公社所在地医院,只有七八间房子,还是七十年代中期盖的。医务工作者不到10人,冬天取暖都相当困难。基本上没有住院的病人,有时候偶尔有一两个,也是公社及直属机关的干部及家属。社员因为没有钱,根本没人住院。

以我们的县城为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县医院只有不足20间房子,住院的病房也只有20多个床位。大概是1979年县医院盖了一个两层小楼,总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

在看如今,县医院的高楼十几层且又好几幢,条件相当优越。还有蒙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等给百姓提供了优越的医疗服务,并人人都有了医疗保障。

人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们伟大的党领导的国家,为全体人民创造的福祉越来越多。

三高,也就是血糖、血脂、血压高于正常数值,这基本上是由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而造成的。而在六七十年代,生活还比较困难,大鱼大肉等高热量的食物吃的很少,粗茶淡饭,有时甚至吃不饱,摄入的热量比现在少很多!再加上那时科技没现在发达,现在许多机械做事那时都是人工做,人们体力消耗比现在大。所以,六七十年代由于营养过剩而导致血糖、血脂、血压高的人很少,而营养不良的人却不少!我1981年考大学体检,就是营养不良。

六七十年代就是贫穷的文革期间,那个时候我正是童年,记忆中确实没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号病人,原因就是一个:因为贫穷饥饿!

那个文革期间人人吃不饱饭,饭里没有肉蛋禽鱼虾油,人们衣服褴褛,人人瘦骨嶙嶙的样子,五十岁的人就是老人,就住着棍子颤颤巍巍的样子!人们还互相揭发窝里斗,都装成很革命的样子,都希望自己是苦出身,是红五类,是乞丐叫花子家庭出身!

因为贫穷饥饿那个年代只有两种病流行。

一是肝炎,就是饿的,营养不良,医院大夫就给来证明,每月可以凭证明拿粮票购买二斤黄豆,加强营养!

二是肺结核,这个病因也是穷的,因为影响不良造成的。

当时近视眼很少,一个年级只有一二个近视眼,基本没有胖子,如果出现胖子,多半人因为疾病,因为治疗肺结核吃激素造成的虚胖的后果。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穷得响叮当,我村是粤西最穷的村子,村民一年四季吃白粥咸菜、黄豆、土豆和红薯,平时很少炒青菜,因为要放猪油。

连油也吃不起,他们更吃不起肉,为了解馋,他们一个星期买一斤猪下水或五花肉开荤,只有逢年过节,才杀一只鸡。

白天种地或打散工,伙食又没油水,村里没一个胖子,当然也没一个人患三高,几乎没人患大病。

现在,全村的中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上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一系列慢性病。

农村人60岁以上每月可领200元补贴,国家每年给他们检查一次身体。全村老头老太中,个个都有病。

我伯母除外,她没三高,她83岁了,因为长期吃素,又下地种菜,啥病也没有。

有个老头怕三高引起中风,一天吃二顿素,将烟酒肉戒了,一年后,瘦了30斤,大部分指标正常了。

一到傍晚,全村的中老年人沿着新马路跑步,十分壮观。

我母亲黑黑瘦瘦,去年头晕,查出颈有动脉斑块,她害怕了,不敢吃动物内脏和五花肉了。

我大哥无节制饮酒吃肉,特别喜欢吃五花肉和狗肉,对甜品来者不拒,血压高达200,并发症引起糖尿病、痛风、冠心病,一只眼失明了。

近期病情恶化,引发心衰,心跳只有13,医生让我嫂子一家做好心理准备。大哥心跳功能极弱,手术风险是同类病人的十倍以上……

即使在住院期间,大哥仍不肯吃一口青菜,嫂子不给他买烧鸭腿和扣肉,他就发脾气,认为嫂子想饿死他。吃完肉后,又吃上半斤高糖水果,这才安静下来。

大哥不顾一切狂吃,吃坏了身体,现在动手术,医药费高达30万+,也不知具体报销多少。身体受罪,钱包受伤,这真是自作自受呀!

古人说得对,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人类的病,少部分是遗传的,大部分是吃出来的。慢性病患者,没一个冤枉的。

他们的生活好过了,欲望不断膨胀,要求吃好的,用好的,住好的,攀比之风特别严重,导致幸福感荡然无存。

近几年,明明村子每户分6~7万,他们不同程度地富起来了,却集体抱怨这分红太少,某某村分10几万,越想越气,看不到一丝满足的笑容。

以前,村民没200元每月的补贴,没分红,也没三高,吃啥都香,笑容常挂脸上。

现在大部分村民餐餐吃肉,年年有分红和补贴,他们黑着脸,诉说这不公平那不公平。天天搓着大肥肚发愁,生怕像村里李才那样,60岁就死于心脏病。

人还是那个人,环境改变了,三高来了,幸福感却跑了。

今天早上起床,我情绪突然低落。

我对自己说:“小时候,你要挑水、洗衣放牛、烧柴煮饭,天天吃白粥咸菜。现在用煤气煮饭,有洗衣机空调自来水。早上还吃上大馅粽子、鸡蛋和橄榄菜,你怎好意思情绪低落?”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比古代的皇帝还舒服,是无节制的欲望令人们的健康出事、精神出事。

70年代的人很穷,但他们的眼烔烔有神。现在的人日子好过了,双目空洞,弄掉了快乐,捡回一身乱七八糟的病。

终究还是人心变了,才导致欲望无止境。

月光照:《终究还是人心变了》

其实说白了所谓的三高,都是由于生活条件太好,太优越,吃得太多的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的食品,自身营养过剩导致的。

为什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我很少有人得三高,因为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根本没有能力买肉吃,以及其它的一些高营养食品。

也许城市里的居民生活条件要比农村好一点,最起码每个月能有工资发,除了买米面油,煤球等生活必须品以外,可能也能买点肉尝尝。

而那时候的农村,农民们除了每天出工,挣工分,用来换取一家人分的口粮以外,就是有分红,也得到年底,但是孩子多的家庭是分不到红的,可能还会倒欠队里的钱。

那时候我家七口人,父母,奶奶,加上我们兄妹四个,一个月食用油才2斤,平时烧的蔬菜放的油很少,也没有钱买肉,主粮也不够吃,常常靠红薯,蚕豆等充饥,别说三高了,一个个面黄饥瘦,能坚持下去就不错了,要吃肉要等过年,只有过年时父母才有钱买肉和鱼,孩子们也能穿上新衣服,而这些钱都是当时队里的照顾款,一年也就二十元钱。生活条件真的很艰苦,如此艰苦的环境想一想那会得三高症,那是不可能的事。

这个问题提的好,虽然我不懂医学,不能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从大家的交谈中也能得出简单的结论,我认为得这些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六七十年代,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供应的粮食有粗粮和细粮,大家生活水平比较低,吃的都是粗茶淡饭,机械化程度也比较低,干的都是力气活,就是有个小病大灾的,在工作中,也被勤劳的汗水给抵消了,也很少有人患病。

二、农民种的粮食、蔬菜,使用的都是农家肥、猪粪,草木灰等土杂肥。那个时候基本上都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吃的是绿色食品,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来说都比较好,农民喂一头活猪,要到120斤才能出栏,不论是萝卜白菜,鸡鸭鱼肉吃到嘴里特别香。而现在农民种农作物、蔬菜,哪一个不用催生素、添加剂啊?这些化学原料,难道对人的身体、生活环境不受影响吗?

三、机械化、办公自动化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大多数人养尊处优。生活条件好了,身体自然而然的也发福了,精神上也喜欢享受了,外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喝酒、暴饮暴食多了,粗粮吃的少了,所以,患“三高”的人群也就多了。

俗话说:“病从口入,”我认为有些疾病还是于个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总之,要想保证有一副健康的身体,那就要管住嘴,迈开腿,只有做到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才能健康长寿。

Copyright © 2010-2024YangTaTa 简约CMS社区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1007044号-13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28号